一、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了解,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为114个。严重缺水城市中北方城市占71个,南方城市有43个。即便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59个,缺水县城155个。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占中国经济总量三分之二的沿海地区缺水形势尤为严重,沿海工业城市人均水资源大部分低于500立方米,其中天津、上海等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技术,到2010年大约可以解决沿海地区四分之一的缺水量;到2020年可以解决大约三分之一的缺水量。
就全国而言,开采地下水、调水都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只能解决中国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并不能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而从长远看,中国淡水资源的存量是相对稳定的,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则是刚性增长的。因此,我们除了节约使用有限的存量外,还在发展增量上作文章。地球上的水资源,淡水仅占2.5%,海水占97.5%。如果沿海大力推动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就可以节省下更多的淡水供给内陆地区,这实际等于增加了中国淡水资源的总量,而且这种增加是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供给紧张的矛盾,而且对于从总体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二、中国海水淡化的进展以及技术现状
1958年,中国开始了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已经实施了一批中小工程,截至目前,共有海水淡化工程20多项,其中在大连长海县、沧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嵊泗县和山东长岛县、山东黄岛发电厂、河北黄骅发电厂、大连石油七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王滩电厂建成或正在建设较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在西沙永兴岛、天津大港电厂、舟山嵊山岛建有不同规模的海水淡化装置。小型的以膜法为主,较大型的以蒸馏法为主,累计生产能力在日产3万吨左右。
中国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经过40余年的持续攻关已经日益成熟,现在个别地区,如天津的海水淡化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用水需要,而且已经达到生活用水的标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造水成本日趋降低,中国发展海水淡化的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海水淡化的吨水生产成本
据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对青岛市黄岛发电厂利用海水淡化为锅炉用水的分析,不同生产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结果是:采用低温多效蒸馏法为5.478元、海水反渗透法为5.878元、多级闪蒸法为7.03元、低温压汽蒸馏法为6.607元。影响成本大的因素是电力费用,其次是药剂费和膜更换费用。对于低温多效蒸馏和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影响成本大的因素是蒸汽费用,其次是电力费用。与美国海水淡化吨水生产成本0.55—0.7美元相比,中国尚有一定差距。
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中国每天海水淡化总产量3万吨,仅为全球总产水量的1‰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海水淡化技术起步虽早,但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低,高性能膜组件、多效蒸馏部件等主要靠进口,这也是造成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具有巨大经济价值
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可以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水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将会是中国水务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中国水资源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水务将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其中,海水淡化必将占有一席之地。从国际市场看,海水淡化的需求潜力巨大、增长迅速。据预测,未来二十年仅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就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以中国的技术竞争力,只要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的蒸馏法海水淡化如果实现产业化,在价格上与发达国家有约40%的竞争优势。中国的核工业可以与海水淡化技术捆绑进入国际市场,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据有关部门估计,如果我们能占据五分之一的核能淡化市场,我们就将可以实现核供热设备销售产值150亿元人民币,海水淡化设备销售产值480亿元人民币。
四、中国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四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海水淡化的技术进步缺乏了解,认为海水淡化成本高,因而缺乏积极性;
(二)是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比如尚未出台有关海水利用的法规和规范,没有制定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海水淡化缺乏行业管理;
(三)是目前国家对海水淡化的投入主要在科研领域,产业化发展领域的投入则严重不足;
(四)是各地为自来水普及率实行财政补贴,并以公益性投入方式兴建水利工程,而海水淡化从一开始就要求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态势,制约了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发展。
五、海水淡化产业化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但是,目前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侧重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予大力的扶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主管部门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沿海城市,扶持建立海水利用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城市和典型示范区的实践,实现技术、经济和政策的有机结合,降低投资与市场风险,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化。
对海水淡化生产企业购置设备和技术改造给予贴息贷款,并适当降低营业税;对海水淡化企业生产的淡水,参照自来水生产给予补贴,并让经检验合格的淡化水直接进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对使用海水的生产企业,由公共财政返还一定的所得税;对海水淡化生产厂、海水淡化技术开发兼设备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免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国家采取引导和鼓励政策,使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与有关科研单位联合,进行合作开发和技术攻关,尽快形成成套海水淡化技术设备生产能力,拓宽产业化发展道路。